3、街子镇的古老广场

来到街子老车站,看到一个广场,面积不大,用来存放古迹。西北角的塔形古建筑是字库,建于清咸丰二年(1852年)中秋节。字库旁边是唐球展览馆(即唐公庙),原位于玉龙桥东岸,因年久失修而被毁。1968年,在乡政府的领导下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。它的新大厅比原来的寺庙更宽,更高耸,更古雅,展厅的正面由两只威武的石狮守护。广场中央的四棵千年银杏树十分醒目,间距均匀,初径3.2尺,枝叶繁茂挺拔,十分壮观。

广场的东南角是一座浅灰色的仿古牌坊。三个门道中间高两边低,最高8米左右,全宽7米。它排列成一条直线。牌楼两侧,写着“青城街”的碑文。从这里可以进入古街“江城街”,古街的丝绸绕过广场东南侧,流入姜维。字体为正六边形,高约20米,五层红砂岩塔基础,青砖塔身。六边形飞檐是尖的,塔顶七个球体重叠在宝顶上,中间一根长长的铁针飞来飞去,所以整个造型非常和谐对称。

4、请教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历史沿革

郫县地处平原腹地川西位于中国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郊区,距成都10公里。被誉为交通便利、生态环境优美、市政设施完善、区位优势、比较优势、后发优势突出的银皮县。全县面积437.5平方公里,辖14个镇(街道),总人口48万,非农业人口10万。郫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,邮政编码是10000。县人民政府设在郫筒镇。[图片为原镜头]我去过陈嘉桅杆三次,前两次还能去,第三次根据旅游指示牌找不到了。有说城市扩张搬迁的,也有人说还在某处,不详。陈嘉桅杆最初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乡天鹅村。它是清朝咸丰年间由翰林陈和他的儿子陈建造的。陈嘉桅杆建于清同治年间(1864年),历时八年建成。是一座集住宅、祠堂、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。

大小十二个院落,组合精巧紧凑,布局大方合理,具有清代特色。院内建筑均为木结构,门前竖立着双筒桅杆,故俗称“陈嘉桅杆”。陈嘉桅杆可称为-1民居“大观园”。即使到了后世,如果从栏杆上看,依然可以想象出主人的家是富贵豪迈,挥金如土。陈嘉桅杆占地约十亩,溪水环绕,门前立着一根双斗桅杆,巍然屹立,气势磅礴。庭院前,墙壁水平,两侧排列八字粉墙。墙壁上刻有浮雕石雕,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,工艺精湛。黑漆卷拱重檐,檐上绘花鸟,光彩夺目。

5、有谁知道 川西 民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?

现在在成都,说到川西 民居经典建筑,人们说一定要叫清华广场和芙蓉古城,有时还会加上蜀风花园城和李三府。日前,笔者采访了清华广场、芙蓉古城、蜀风花园城等三处-1民居经典建筑,领略了-1民居经典版与现代版的辉煌与魅力。虽然以前经常去成都旅游,但是没时间逛。这次因为个人原因路过成都。一看时间还早,离出车还有两个小时。所以我和妻子选择了文淑当地的一家医院。

文淑大院外有一个文淑广场,与千年古刹文淑大院一墙之隔。文殊坊“成都庙街”位于文殊院街和五月宫街。一路走来,文殊坊以典型的川西 民居建筑为纽带,以九街十庙的规模和“街、院、巷”的建筑空间格局,青砖黑瓦,雕梁画栋,朱红大门,长满青苔的水缸,鲜花环绕的门斗,斜屋顶。文殊坊的建筑有二进院落、三进院落、四合院。

6、 川西 民居的特点是什么?

川西以藏式加绒为主,民居也以藏式为主。外墙上会有各种藏族群众信仰的神灵图腾。川西 民居是汉族建筑流派之一民居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和环境观。材料因地制宜,材料为设计。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、石灰、青砖和青瓦。墙包括砖墙、土墙、石(石板)墙、木墙(木板或原木)和编织墙。小蓝瓦、草、谷草、山草、石板瓦、树皮瓦等。用于屋顶;也有用绿厂条做横梁和门把的。

它呈现出纹理和自然的相互美。它不同于北京的贵,西北的硬,岭南的富,江南的美,有自己的古朴典雅的风格,一是体现在住宅布局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上。汉族民居建筑特色为四合院式,基本组合单元为四合院,即由一前、二厢、下室组成的“四头”房屋,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,对称要求不是很严格。庭院或屋后往往有通风的天井,形成良好的“直通流”,利用檐廊或柱廊连接各个房间,巧妙地形成邻里关系。

 2/2   首页 上一页 1 2 下一页

文章TAG:民居  川西  包装  设计  川西民居的包装设计  
下一篇